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张家界

张家界

关键词:张家界,湘西旅游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艾圣奇旅游公司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ccoojishou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828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张家界市原名大庸市,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,1994年4月更名为张家界市。它位于湘西北边陲,澧水中上游,武陵山脉横亘其中。全市辖永定、武陵源两区和慈利、桑植两县。总面积9516平方公里,总人口160万,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%。张家界气候宜人,属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湿润气候,年平均气温16.8℃ ,是旅游观光、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钟灵毓秀,天工造化,旅游资源的种类齐全、特色鲜明、品位很高。

  张家界是大自然丹青妙手的杰作,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的天堂。这里拥有天下无双的自然山水,如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——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,世界自然遗产、世界地质公园——武陵源风景名胜区。景区内群峰竞秀、险峡深涧、飞瀑流泉、崖树斜逸、灵草遍被、鸟鸣猿啼,融“峰、林、洞、湖、瀑”于一身,集“幽、野、奇、秀、险”为一体,可谓“五步一个景,十步一重天”,“人在山中走、宛如画中游”,被中外游人誉为“扩大的盆景,缩小的仙境”,真正的“世外桃源”和“中国山水画的原本”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在武陵源核心景区的周边,张家界境内还有众多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之相呼应。如“亚洲第一溶洞”九天洞、“楚南名山”五雷山、“武陵之魂”天门山、“天然博物馆”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“与浪共舞”茅岩河漂流等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得益于曾经的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得益于张家界人热爱自然、保护自然的淳朴天性,在人与自然冲突不断的现代社会,张家界宛如一块人间净土、世外桃源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%。景区的森林覆盖率更高达98%,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。这里的大气中负离子含量比一般环境要高出100到400倍,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以上的天数近90%,其中景区已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标准。主要水域90%以上的断面达到国家地表水的Ⅰ、Ⅱ类标准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还是“野生动物的乐园”、“植物的基因库”。这里拥有特有植物15科31种,特有野生动物7种。2006年,生物学家在张家界发现了我国又一大新物种——天门山杜鹃。置身张家界景区,你不难发现云豹、猕猴、林麝、野猪、灵猫、黄腹角雉、穿山甲等穿行于茂密的林间,大鲵(俗称娃娃鱼)嬉戏于清澈的小溪山涧,有“植物活化石”之称的鸽子花(学名珙桐)在树叶的映衬下翩翩起舞,以及长蕊杜鹃、龙虾花、春兰等点缀于无垠的绿海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不仅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区,也是红色革命老区,这里是贺龙元帅的故乡和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。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,张家界有10万多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,投身血与火的斗争,为革命英勇捐躯的烈士多达2万人。可以说,张家界的山山水水,无处不留有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奋斗的足迹,无处不洒有革命先辈殷红的热血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市积极响应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号召,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,制订了《2004-2010年张家界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》,重点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,推出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产品系列,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,获得真的感悟、善的激励和美的享受。目前,“张家界-桑植-永顺-吉首-铜仁”线路已被编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;桑植县贺龙故居和纪念馆被列入全国100个“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”;永定区湘鄂川黔苏维埃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;茅岩河九天洞景区内的苦竹河镇、茅岩峡谷,核心景区内的天子山贺龙公园、金鞭溪等精品游览线,都是当年红军活动、战斗过的地方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历史悠久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千百年来,土家族、白族、苗族、汉族等33个民族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。门类众多的民间文化,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,精彩叫绝的民族体育,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,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等等,构成了一幅幅独特而隽美的画卷,与张家界景区秀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。2006年,桑植民歌、土家摆手舞、茅古斯舞、土家织锦技艺均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还拥有异彩纷呈的文物资源。据统计,全市现有国家一级文物41件,二级文物186件,三级文物1183件,文物标本2万余件,民族文物8000余件,革命文物3000余件。全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:贺龙纪念馆(含贺龙故居)、湘鄂川黔苏维埃纪念馆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处:普光寺、玉皇洞、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、兴国寺梅花殿、老院子等。这些历史文化精品,给张家界秀丽壮美的山水赋予了灵魂,使自然的山水变得如梦似幻、越发神奇。

  张家界因奇山得名,因旅游立市。建市以来,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带动战略,全市旅游产业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近年来,张家界市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机遇,积极争取支持,大力招商引资,加快了水利、能源、交通、通讯、环保以及城区和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。如今,全市水电装机容量达49万千瓦。邮电通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。形成了以张家界荷花机场、张家界二级火车客运站、公路网络及标准游路为重点的立体交通体系。扩建了荷花机场,开通了国际航班,旅游专列朝发夕至,建成了长沙至张家界的高速公路。开发旅游区(点)12个,建成游览线30多条,铺设游道300多公里,先后建成了黄石寨索道、天子山索道、水绕四门观光电梯和天门山索道,景区道路也已改造升级。市区到各景区公路、连接不同景区的公路均已建成通车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机勃勃。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旅游景点对外开放,每月都有新的宾馆、酒店挂牌营业。全市有12个景点被评为“百姓喜爱的湖南百景”。开发了龙王洞、老院子等新景点,修建了江垭水库旅游码头一期工程,改造茅岩河、索水的漂流码头和公路,天门山景区开发、黄龙洞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。全市拥有各类宾馆饭店400多家,其中星级酒店73家。旅行社64家,其中国际社14家,各语种导游员3300余名,日接待能力达8万人。旅游运输公司4家,旅游车辆673辆。张家界先后被评为“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”、“全国文明风景区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。张家界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,全市的工业、农业和第三产业都有了长足发展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经济效益显著提高,人民群众的生活明显改善,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。招商引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,逐步形成了以植物活性提取物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、以农林副产品为主的绿色旅游商品、以水能资源综合开发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三大产业。连续几年举办的“国际森林保护节”、“旅游商品设计大赛”、“旅游商品博览会”等活动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。旅游商品生产发展到140家企业,15大类2220多个品种。此外,依托资源与生态优势,全市发展反季节蔬菜、葛根、山野菜等旅游商品生产基地16万亩,走出了一条前景广阔、效益可观的农业产业化新路。
               
  2006年,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张家界考察时提出“把张家界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”,这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,是从世界旅游发展高度提出的新要求,它为张家界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围绕建设“世界旅游精品”的宏伟目标,张家界致力于推进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,致力于城市管理和建设。2006年,全市以创建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,进一步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张家界火车新站已基本竣工并将投入运营,机场、空港口岸正在扩建。倡导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,先后涌现出了赵明健、黄石寨党支部和金鞭溪女子保洁队等一批全国旅游行业先进典型。围绕城市建设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、园林城市、最佳旅游城市、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旅游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。与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韩国、日本等国家和黄山、九寨沟、桂林、长沙、常德等旅游城市的横向联合日趋紧密。利用中部博览会的平台,与中部6省52个旅游城市缔结联盟,共建和谐旅游,促进中部崛起。2006年,张家界还成功举办了轰动全球的俄罗斯空军特技飞行表演、国际森林保护节、旅游商品博览会和首届国际美食文化节。

  张家界旅游的创新与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。2006年,张家界接待国内外游客1675万人次,其中境外游客127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79.4亿元,分别比1994年张家界荷花机场开通时增长了15.7倍、112倍和70.8倍。全市生产总值127亿元,增速继续保持湘西地区领先地位。

张家界风景图

  2006年9月22日张家界市第五次党代会响亮提出“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,努力建设世界旅游精品”,动员全市人民围绕精品做文章,开发一流的旅游产品,建设一流的旅游设施,创造一流的旅游服务,树立一流的旅游品牌,逐步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,使张家界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。

  千年古城,万千变化。昔日的天门古郡业已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新城。展望未来,张家界人将高举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,上下同心,携手并肩,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,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