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辖区导航 > 泸溪县概况

泸溪县概况

关键词:泸溪县概况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泸溪县人民政府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xx.gov.cn
  • 感谢 ccoojishou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498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、湘西自治州的东南方,东邻沅陵、辰溪两县,西连吉首市,北接古丈县,南界麻阳县,西南与凤凰县毗连,是湘西州的“南大门”。地理座标为:东经109°40′~110°14′,北纬27°54′~28°28′。东西最宽处79.5公里,南北最长处104公里,总面积1,565.5平方公里,折合156,550.33公顷,约占全州总面积的10.11%,占全省总面积的0.74%。县治原设武溪镇,1995年3月迁至白沙镇。至2006年底,全县辖15个乡镇134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692个组。2006年底,全县总人口28.9万人(少数民族17.08万人),其中非农人口5.05万,农业人口23.85万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 县境为低海拔山区,气候适宜。县境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过渡地带,境内有大小山头2,700多座,一般海拔300~500米,最高处为县西南八面山主峰海拔高884.3米,最低点为老县城武溪镇东北大龙溪出口海拔为97.1米。在总面积中,山地占66.04%,丘陵占25.3%、岗地占2.31%、平原占3.43%,水面占2.92%。

 

     境域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,年平均气温16.9℃,近20年年均无霜期285天,日照1,432小时,年降水量1,326毫米。气候温和,雨量较充沛,无霜期长,适宜于各种动、植物的生长繁衍。境内成土母质较多,土壤可分为7大类,其中以紫色土居多,占总面积的65.85%,通气性能良好,但不利水土保持。土壤中酸碱度适中,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。

 

     境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。水资源:有大、小溪河127条,分属沅水、武水、辰水和酉溪四大水系,包括地表水、地下水和客水在内,全县水资源总量年均为239.718亿立方米。新中国建立后,修建了中型水库1座、小一型水库19座,小二型水库107座,山塘1,342口,筑溪坝1,088道,电灌站76处/93台/2,900千瓦,引、蓄、提总水量1.095亿立方米,有效灌溉面积8,289.5公顷。森林资源:据1995年全县森林资源调查结果,全县有林地45,922.93公顷(其中用材林22,793公顷、经济林17,500公顷),无林地24,419.2公顷,森林活立木蓄积量74.1万立方米;森林覆盖率为45.2%,比1957年减少14.9个百分点,比1982年提高6.91个百分点。野生动、植物资源:野生动物有130种,其中鱼介类29种、两栖类8种、爬虫类11种、鸟类37种、兽类19种、昆虫类26种,分属6目、13科、57属。野生植物则种类更多,有616种,其中药用植物188种、林木286种、水果7种、竹类11种、野菜14种、牧草类110种。矿藏资源:境内发现各种矿藏资源有45种,其中:探明储量的有24种。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藏13种,主要如金(含砂金)、铝、铁、铅锌、硫铁等;非金属矿藏为17种,主要是磷、硅石、石灰石、菊花石、金刚石、白云石、石煤、莫来石等。在各种矿藏中,曾经开采和正在开采的有18种。

 

     县境自然灾害频繁。境内夏秋少雨而多干旱,有“十年九旱”之说。又处于沅水中游,溪河纵横,土质松散,故遇上大雨或上游暴雨,易造成河水陡涨、山体滑坡,形成洪涝灾害。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、洪涝、农作物病虫害及气象灾害等四种。1986~2001年的16年间,年年受灾,其中旱灾8年,水灾8年。旱灾最严重的为1988年,粮食减产42%。水灾最严重的为1996年,直接经济损失达12.5亿元以上。

 

     泸溪为五强溪电站库区淹没县。2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的有老县城全部及武溪、上堡、白沙、浦市、洗溪等5个乡、镇的一部或大部。自1986年五强溪电站正式列入“七五”计划以后,1987年5月7日成立了“五强溪库区泸溪移民建设工程指挥部”,1989年10月1日,在白沙破土动工兴建新县城。并先后修建了铁山河大桥、峒河大桥、白浦公路、319国道改线工程、老城改造工程和浦市防护堤工程等主要移民工程。在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,1995年3月28日,县人民政府等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。至此,初步完成移民搬迁这一艰巨的历史性任务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 泸溪历史悠久,是古代盘瓠文化的发祥地。据多处出土文物考证,早在旧石器时代,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两岸生存繁衍。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(帝喾)其女辛女与盘瓠成婚隐居沅水流域的神话传说,亦渊源于此,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盘瓠文化。战国时代,楚三闾大夫屈原被贬流放期间,曾溯沅水而上,途经泸溪,停留于今白沙镇屈望村一带,遍访民间,受傩巫文化影响,写出了《九歌》等著名诗篇。

 

     县境原名卢溪县,清顺治六年(1649)改“卢”为“泸”,始建于隋末唐初的梁“鸣凤”三年,即唐武德二年(619),由梁将董景珍分沅陵县地而建。县治设卢江口原卢州旧地。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),改辰州为辰州卢溪郡,辖五县,郡治亦设卢江口,将县治西迁12公里设洗溪口。北宋靖康二年(1127),首都汴京(今河南开封)被金人占领,徽、钦二帝被掳,县城兵丁北调勤王,县衙空虚,四都仡佬人龚志能、田仕罗趁机率众攻入县衙,焚毁县署。南宋绍兴9年(1139),将龚、罗平定后,县治复迁回沅、武水交汇处,筑县城于楠木洲,至1995年迁至新县城白沙为止。

 

      泸溪人民富于革命斗争精神。县境各族人民对历代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,素有不畏强暴、不怕牺牲的反抗精神,从明初至清末的540年间,境内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各种战争年份就有90年之多。元末明初朱元璋、陈友谅争战湘西十余载,造成田土荒芜、十室九空。清初,苗、汉人民联合反清,转战县内各地达5年之久(1647~1651),义军杀死两届知县,而群众则惨遭清兵屠戳、血流成河。清乾隆五十九年(1794)至清嘉庆二年(1797)爆发的“乾嘉苗民起义”,泸溪参加者多达数千人,英勇奋战,至死不屈。此后,小规模的反抗斗争,从未间断。

 

    辛亥革命成功,泸溪县与辰州府在1912年1月1日,同日宣布反正。县境民间组织哥老会派数十名弟子随同第25混成旅49标(受革命党控制的一支清军绿营兵)奔赴长沙及武汉抗击清军,后大部分战死于武昌城下。袁世凯称帝,其部队为进攻革命军在县境设兵站,县境人民软拖硬抗,沿河一带居民拒绝为袁兵拉纤和当差,使袁军进退维谷,终于败北。民国15年(1926)国共合作,中国共产党派人来县境开展农民运动,很短时期内,全县区、乡、村成立了50多个农民协会,会员达一万余人,在全省属农运模范县之一。自清嘉庆初年起,县境为湘西有屯六县之一,民国27年(1938)解放岩等地民众积极参与革屯斗争,1944年终于取得抗屯斗争的彻底胜利。在抗日战争和迎接解放的斗争中,泸溪儿女也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,标志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开始。经过短短三年的恢复时期,县境数百年的兵祸匪患至此告终,压在人民头上的“三座大山”被彻底摧垮,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鸦片、娼妓等恶习也销声匿迹。1953年在农村完成“土改”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,同时在城镇进行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。

 

    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的27年时间里,虽经过大小十多次政治运动和“极左”思潮的干扰以及历年的自然灾害,给泸溪经济建设带来一定影响,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,整个社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
 

      拨乱反正,落实政策。1978年,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,拨乱反正,彻底消除“左”的影响,切实落实各方面政策。在此期间,县委成立“落实政策办公室”,组织大批人力,反复调查核实,本着实事求是精神,平反各种冤假错案,先后落实了“四类分子”摘帽子、右派“平反”和干部政策、投诚起义人员政策、知识分子政策、私房产权政策、原工商业者政策、“文革”期间被查抄财物、城镇居民和知识青年下放农村以及民族、宗教等10多项政策,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。

 

      中共中央在落实政策、拨乱反正的同时,提出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深化改革,扩大开放,集中全力抓经济发展。泸溪县认真贯彻落实,一是狠抓经济体制改革,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,逐步扩展到工商企业和其他领域,由计划经济,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。二是狠抓政治体制的改革,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,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,实施机构改革和精兵简政,提倡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。

 

    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。1987年以后,泸溪在实行政企分开、扩大企业自主权、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,工业方面转为股份制企业,“抓大放小”,小型企业则推行租赁、拍卖、破产,落实“两个置换”;商业企业在推行柜台联销计酬责任制的基础上,实现连锁经营和代理制,整体推进;农业方面,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完善双层经营机制的基础上,实行了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。1998~2001年,积极推行民营经济兴县战略。到2001年,全县22户规模以上国有企业转民营化达87%,国有民营的工商企业增加到59户,上交税利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.8%,其他私营工商企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。

 

     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。1992年5月以后,在邓小平“南巡讲话”精神的指引下,全县加快发展市场经济,逐步培育和完善生产、生活资料、资金、技术、劳务、信息、房地产等市场。一些指令性计划、行政干预行为等计划经济的产物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。

 

     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。1986~1990年编制和执行了“七·五”计划,总体思路是以经济脱贫为中心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发展横向联合,坚持“两个文明”一起抓。1991~1995年为“八·五”计划期间,总体思路是一切从稳定出发,立足优质资源开发利用,加强农业发展,依靠科技进步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1996~2000年为“九·五”计划期间,总体思路是以经济建设和扶贫攻坚为中心,大力调整经济结构,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、城镇化的进程。这三个五年计划的执行,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地发展。15年来国内生产总值由1985年底的9.456万元上升到2000年底的57,881万元,增长了5倍多。

 

      2001年开始编制和执行“十·五”计划,从执行第一年的结果来看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2,602万元,比上年增长7.2%。

 

      扶贫攻坚,建立社会保障体系。从1994年起,泸溪县开始实施湖南省、湘西州统一提出的“八·七”扶贫攻坚计划,至2001年已基本完成,全县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8.83万人降至3.12万人。随着下岗和失业人数的增加,城镇贫富差距的拉大,县委、县人民政府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,扩大了再就业机会,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改县劳动局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,增设“三个中心”,确定专人和专门机构来抓。几年来,下岗工人已有50%以上实现了再就业,城镇居民在低保线以下的,基本上进入了低保。从而安定了人心,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。

 

      健全监督机制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,泸溪把廉政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,除进一步健全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外,还于1984年建立了县级政协,进行政治协商、民主监督。设立了县审计局,实行财务审计监督。1988年在县人民政府设立县监察局,和党内的县纪检会联合办公。县直各单位和各乡、镇也设立了监察组(室),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监察组长(员)。政法部门也加大了对经济领域犯罪的打击力度。形成了上下内外一套较完整的反腐监督机制,保证了干部队伍的基本纯洁,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
 

      加强党的建设,保证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。中共泸溪县委开展的1985~1986年的整党、1990~1992年的社会主义教育、1994年以后每三年一轮的建整扶贫、2000年的“三讲”教育和2001年的“三个代表”学教活动,都是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内容。同时,还以各级党校为阵地,调训、培训了一大批党内外干部和积极分子,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,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质,从而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才资源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 在经济发展方面,效果显著,增速较快。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底为9,456万元(当年价,下同),2001年达到62,602万元,增长5.62倍;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为10,192万元,2001年达91,400万元,增长近7.97倍。其中:工业总产值1985年底为4,391万元、2001年上升为52,757万元,农业总产值由5,801万元上升到38,643万元;粮食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;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85年的253元增加到2001年的1,129元。其他各行各业、各项指标也按大体相似的比例增长。

 

      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国民经济的基础。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,泸溪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,突出的是:(一)农业种植结构的大调整,在大农业范围内,种植业略有减少,畜牧业发展较快,2001年畜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9.8%,比1985年提高了8个多百分点。在保持粮食作物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。1985年,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6.3%,经济作物只有14.9%;到2001年,粮食作物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0.74%,而经济作物则升到25.77%,上升了10.9个百分点。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,以柑为主的柑桔生产迅速发展。到2001年全县柑桔发展到8,800公顷,产量达6.5万吨以上,成为全县主导产业。(二)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。全县农村现有男女劳动力13万余人,由于农业科技普及,劳动效率提高,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。当前约有近3万劳力投入到乡、镇企业和第三产业,有3万余人外出务工(劳务输出),农闲时则更多,只有50%的劳力(且多老弱病残),从事农业生产。(三)农村正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,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,实现产、供、销一条龙和农、工、贸一体化经营,逐步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。

 

      工业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。县境的国有工、商企业,一向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,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工业总产值已达1.61亿元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,988万元。90年代中期以后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市场经济的发展,个体私营经济的崛起,县境一些受计划经济影响很深的国有工、商企业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冲击,纷纷停产、半停产或破产倒闭,职工大量下岗或轮岗。这一严峻形势,迫使国有工、商企业改革和改制,实行租赁、承包、合股、兼并、拍卖和破产等各种自救措施。通过改革、改制,使国有工、商企业逐步转化为民营企业,再加上对私营工、商企业的鼓励,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比较繁荣的工、商企业。到2001年,全县工业总产值达5.28亿元,商品零售总额达2.67亿元,实现了工业生产的恢复性增长。

 

      交通运输事业迅猛发展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,全县仅湘川公路(即今319国道)过境,在境内长约60公里。经过36年努力,至1986年全县已有公路38条,总长433.9公里,其中国道60.25公里、县道158.7公里、乡道(含少量通村公路)215.6公里。再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,至2001年,全县已通公路总里程781.61公里,其中国道58.3公里(改直缩短)、县道251.99公里、乡道50.92公里、通村公路420.4公里,公路通村率为86.4%。国道及白浦公路共80公里,已全部浇灌沥青或混凝土。

 

      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全县仅有一台货车。到2001年底,全县参与营运的大、小汽车1,300台,其中客车165台、货车385台、小四轮及拖拉机400台、载客三轮摩托车350台、货运量180万吨,货运周转量10,143万吨/公里。旅客运输量超过500万人次,客运周转量达7400万人/公里。在水运方面,已通航里程73公里,有机动船108艘、驳船10艘,1989年时,货运量为6.58万吨,货运周转量3,009.6万吨/公里。后由于铁路、公路运输迅猛发展,加上五强溪水库大坝碍航,水上运输每况愈下,县航运公司于2000年9月宣告破产。现仅少数私人船只在继续营运,且时断时续。

 

      电信事业跨越式向前发展。县境电信事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,发展缓慢,1985年全县只有809部手摇式人工磁石电话(其中电话用户单机786部,会议电话机23部),交换机总容量1,470门,电信业务量只有28.6万元。1994年已达305.53万元,特别是1999年邮电分设以后,得到飞速发展,至2001年底,全县程控电话固定用户达到16,940户,其中,城镇7,279户,农村9,661户;移动电话用户6,499户(含联通);无线寻呼用户6,500户,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1,029户,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,983.02万元。

 

      教育、卫生事业与时俱进。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,全县的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增长。1985年,全县有中学18所(含附中),小学226所,中、小学教职员工1,862人,在校的中、小学学生40,386人。到2001年底,全县有中学20所,小学198所(部分小学已整顿撤并),中、小学教职员工2,693人,在校中、小学生51,584人。幼儿教育、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相应地得到了快速发展。全县1985年时有卫生机构34个,实有卫生技术人员435人,病床440张。2001年,全县有卫生机构25个、卫生技术人员658人、病床480张,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以及牲畜传染病都得到了及时预防和治疗,有效地遏制了疾病的流行。

 

      人民生活质量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。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,人民生活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53元增加到2001年的1,129元;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85年的700元左右,上升到2001年的7,758元;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金额由1985年底的1,034元,增加到2001年底1,797元;城乡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10.8平方米,上升到2001年的21.8平方米,人均增加了11平方米,且大多数都是砖木结构的楼房,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。

 

     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日益深入人心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育观念的转变,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。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9.09‰,死亡率为5.81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.28‰。以后逐年降低,到2001年,人口出生率为11.47‰,死亡率只4.19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.28‰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 全县广大人民在中共泸溪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通过艰苦努力,在社会主义物质、文化、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绩。

 

      展望未来,全县人民仍将一如既往地不畏艰难、奋发图强,深化改革,不断开拓创新,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契机,与时俱进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。我们坚信,在新世纪里,全县人民将大有作为,一个富饶美丽、繁荣昌盛、社会和谐的新泸溪必定屹立在湘西这块神奇的大地,成为武陵山区一颗璀灿明珠。

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